有了這款APP,人人都是測繪師
發布時間:2019-02-18 10:17:56 作者:Admin 瀏覽量:2225次
自Waze被谷歌巨資收購之后,又有一家以眾包模式大做文章的初創公司嶄露頭角。這家公司名為Mapillary,創立于2014年,能夠幫助用戶記錄個人的生活軌跡,還能聯手其它用戶打造大范圍的街景地圖,甚至范圍會超過谷歌街景地圖,大有向其叫板之勢。不僅如此,三個多月前,它與Esri公司聯手,旨在提供實時的街景影像
用聯合創始人兼CEO簡·埃里克·索利姆 (Jan Erik Solem) 的一句話形容,Mapillary是谷歌街景地圖的大眾化版本。確切的說,Mapillary是一款手機應用程序,允許全球范圍內的用戶生產、貢獻、查看帶有地理標記的街景照片。
谷歌自行制作街景地圖,大眾何嘗不可以提供照片,合成為大眾化的街景地圖?于是,簡·埃里克·索利姆等人嘗試建立起一個開放的眾包地圖平臺。用戶可以用來記錄各種類型的地方,以更豐富的視野觀看世界。
顯然,Mapillary與谷歌殊途同歸,終歸是為了呈現真實的網絡世界,但谷歌已經提供街景服務多年,為什么Mapillary公司還偏要嘗試做相同的事?其實,二者方向不盡相同,意義也大有不同——簡·埃里克·索利姆如此解釋。谷歌從宏觀入手,聚焦于人類交通系統中繁忙的主干道,一如人體的主動脈,Mapillary則著眼微觀,更關注于街巷與小路——讓人們感觸更深的地方——關注于提供更高時間分辨率、更高影像分辨率以及更具延伸性的空間信息內容,一如人體的毛細血管(capillary)——實際上,Mapillary公司名稱也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一個人在某地拍了一張照片,將這張照片放置于地圖上的照片拍攝地,這個過程是自動完成的,準確地說,每次拍攝照片的時候,照片文件中的“EXIF元數據”就被標記了經緯度,Mapillary的應用正是利用了這種技術。
如今,越來越多的照片是通過智能手機拍攝的,只要手機上拍照程序可以啟用位置服務功能,那么只要一拍照,這張圖像就有了地理標記,隨后這張照片就能放置于電子地圖上的某一地點了。
Mapillary公司的關注點并不在于為用戶提供查閱不同地點下照片的功能,因為Flickr和Panoramio早已實現了。Mapillary應用可以幫你自動連續地捕捉海量照片。舉例而言,當你走路時生成了一連串帶有地理標記的照片,這將變成你的一段旅程紀錄,而不是一張某地的留念。
去年秋天,Mapillary曾舉辦了一場關于線上徒步旅行的比賽,最后的贏家完成的是一段前往加拿大森林的探險。為什么不用視頻來分享這樣的旅程呢?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YouTube上充斥著這樣海量的視頻。但視頻上用于地理標記的元數據卻不像EXIF格式那樣標準化,但對Mapillary而言,地理標記信息至關重要。
如今這一狀況有了改觀。用Mapillary應用拍攝帶有地理標記的照片時,拍照的速度可以加以修改,這是Mapillary公司與運動相機制造商GoPro合作之后,發布的一個重要新功能。手機通過WiFi與鄰近的GoPro4相機連接,Mapillary的應用就可以記錄照片拍攝時的坐標,差不多是每秒鐘的記錄頻率,實現與GoPro相機同步。目前,該程序還不能進行水下拍攝。
然而,索利姆解釋說,將時間分辨率最大化的重要性,遠不及確保影像的高分辨率。高分辨率是為了實現他們的另一項目標:讓這些帶有地理標記的影像充當后期三維建模、打造街景的數據源。這樣一來,人人都是測繪師。
如果用戶經常通過Mapillary 應用在街上各個地點拍攝不同角度的照片,通過大量用家的參與投入,打造的街景地圖覆蓋范圍可能比谷歌地圖還要廣。
這不禁讓人回想起當年微軟發布Photosynth的時候,基于根據物體識別以及匹配度,將眾多單張照片連綴在一起,給用戶一種連貫的自由轉換的視覺體驗,當時的計算機科學家們還研發出了一種基于數字點云的算法,以重建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研究也進行了類似的嘗試,利用 Flickr的海量照片與計算機的超快處理速度,將一個人如何用六天時間搭建完成一個數字三維城市的過程公之于眾。
Mapillary所做的事情,正是通過云端承擔了后期處理的重任,讓公眾也參與其中。例如,用戶可以通過一個交通信號的游戲,貢獻出各自的視野范圍,而Mapillary應用則在后臺進行物體識別處理。為了促進三維建模的過程,Mapillary應用允許用戶查看上傳影像的數字點云圖像。然而,視覺效果很可能會令人失望,因為許多地區的上傳照片還十分有限,生成效果不會十分理想。只有當足量的用戶貢獻了豐富的照片后,生成的三維模型才能進入正常使用狀態,可以滿足測量空間尺寸與距離等需求。
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Mapillary的服務,該公司計劃最終通過將其用戶產生的數據的許可權出售給各公司來掙錢。Mapillary應用展示的潛力巨大。據悉,Mapillary已獲得了全球多家機構的認可。例如,世界銀行在應對洪水災難問題時,也利用了Mapillary的這種技術來處理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的影像。
十年前,以用戶生成內容的眾包模式曾是2.0網絡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但它已不再是一種趨勢或是一種現象。因為時代變了,傳統方式已經難以管理海量數據,個體參與到數據采集過程,早已不新鮮,人們越發感受到參與其中的裨益:個體可以影響并控制其中的定時、內容、分辨率、間隔及精度等內容。眾包模式讓每個人都具備了掌控力,一旦他能從中收獲成就感,愿意主動參與其中,那么,誰還會選擇被動接受?
人們都想要分享數據,不僅是因為我們參與了數據采集,而是我們試圖尋找到一種通行的分享機制:大眾采集數據,數據服務大眾。依賴于眾包模式的Mapillary,會不會成為第二個Waze? 還能難下定論,因為這早已不是依靠一種單一模式包打天下的時代了。